筷子文化/ ChopsticksCulture

0750-5412935

0750-5415283

台山市大江镇公益益兴路128号

  我们的祖先以箸进餐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,或许远远不止三千多年,可当今又有谁能说清中华箸文化起源的准确年代?中国每天有十多亿人口一日三餐筷不离手,正因为餐餐用筷、日日用筷、年年用筷、人人用筷,所以中国人对筷箸习以为常,视若无睹,因此历史上很少发现有关筷箸文化的记载,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写有只字片语,也是记录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。

  筷子,古称箸,它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独特餐具,对使用刀叉的欧美人士来说,学会用筷箸确有一定的难度,可一旦能熟练地操纵这两根小玩意,使用起来却是灵巧无比,所以西方有学者赞扬筷箸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代表,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。

  箸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独步世界的进食用具。在我国距今7000-6600年新石器时代的非金属的古箸实物、多为骨箸。如今,在千姿百态的进食器具中,箸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,已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。

一、“箸”的文字源流

  食箸,古称箸,今曰筷子。《说文·竹部》: “箸,饭攲也。从竹,者声。”《辞海》注释:“攲是古代巧器。”因此箸的本意就是指夹取食物的用具。“箸”的别称有筴 提 等, “箸”还有异体字,如 筯、櫡 等。从明代始,已普遍成为“筷子”。陆容《菽园杂记》中记载:“民间俗讳,各处有之,而奂中尤甚。为舟行讳住,讳翻。以箸为快(筷)儿,幡布为抹布。目前,年代最早的“箸”字出现在先秦《诅楚文》中。

二、中国箸文化的特征

  箸是两根形状、规格、材质完全一致的小棍,具有正直、坚韧、诚朴的特性,而且两只箸之间无任何机械联系,而通过手指的操作,默契和谐,协同动作,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性格的物化形象。

中国箸文化的主要特征:

  普及性:中国十三亿的人口及许多海外华侨,从三岁儿童始均会使用筷子,它的普及性是任何一个生活用具无法相比的。

  多向性:箸的形态多种多样,有竹、木材、兽骨(角)、象牙、美石(玉石、水晶、翡翠、寿山石)、金属(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、铝、铅、合金、不锈钢等),稀有珍贵材料(虬角、犀角、玳瑁、绿?孔雀骨)和其他类(鱼骨、珊瑚、塑胶等)共200多种。箸的雕饰从古代刻划短线纹,涡纹,刀题诗刻联,从绘画、烙画到镶嵌、雕镂,多彩多色。

  传承性:箸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,无论到何时何地,中国人进食用具都很难离开筷子。并且还用箸作为礼俗、馈赠、寄情、歌咏、收藏的特殊工艺品和礼品。

  国际性:目前据统计,全世界至少18亿以上的人口使用筷子。箸文化具有世界意义,它已成为许多亚洲国家在内的“中华食文化圈”的共同文化特征。日本有“筷子节”,法国设“金筷奖”,西方许多人流行“为了您的健康,拿起筷子来”的时潮。